锻造汽车产业创新“国家队”
2025-07-19 05:07      作者:本版文章由中经吴清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版文章由中经记者吴清采写

当前汽车产业迎来百年未有之变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浪潮深刻影响和改造着传统汽车的市场版图和利益格局。在新一轮汽车产业革命来临之际,在中国汽车产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迭代进程中,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成为关键抓手。

近日,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创智”)迎来五周年里程碑时刻,并举行了五周年庆暨战略聚焦发布会。作为国家级汽车产业创新平台,中汽创智五年来在核心技术攻关、产业生态构建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自2020年6月成立以来,公司已在智能底盘、新能动力、智能网联三大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诸多突破。与此同时,作为一家企业,中汽创智也需要面对政府、股东方的高度期许、业绩成果的现实压力以及自身职能的再定位和重新出发。

对于中汽创智,外界也有着各种好奇和期待,这种央企组建关键产业“国家队”的模式实际成效如何?中汽创智过去五年取得了哪些成绩又遭遇了哪些挑战?积累和总结了哪些经验教训?接下来又将如何重新定位及更好地出发?近日,就相关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中汽创智CEO谈民强。

央企组建“国家队” 突破关键、共性技术

《中国经营报》:作为多家央企组建的“国家队”,中汽创智定位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公司,肩负着沉甸甸的产业转型使命。在你看来,中汽创智主要承担哪些责任和使命,目前成效如何?

谈民强: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到吉林考察时讲,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当初,在国资委、工信部、科技部推动下,由一汽、东风、兵装(长安)三家汽车央企共同成立中汽创智,是基于对未来的思考,特别是站在国家层面,预测到新能源智能化的未来,希望央企有这样的科技创新队伍。

中汽创智作为“央企创新联合体”,聚焦一汽、东风、兵装(长安)三家整车央企前瞻共性需求,集中攻克智能底盘、新能动力、智能网联三大领域关键技术,着力突破“卡脖子”难题,保障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开创了协同创新的新模式。

客观地讲,在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央企慢了一步,市场竞争又很激烈,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央企内部的共性难题,要攻坚克难,去突破关键核心的“卡脖子”难题。我们设定的目标都是对标全球顶尖的公司。

除了为三大汽车央企做贡献,为行业服务赋能也是中汽创智的发力方向,我们还承担了国家好几个重大课题。

《中国经营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你认为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发力重点是否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谈民强:智能网联车时代已来,中汽创智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当时选定的方向非常正确。我们还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往前走,只不过在执行过程中要重新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如何在细分领域更加聚焦,如何更好地实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

如今,我们抓住了实践落地应用这个方向,倒逼我们的基础技术研发及落地应用工作。我们这次利用五周年之际对外发布,就是要向外界发声:我们坚定不移地深耕技术,但同时一定要做好产业化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

经股东方与董事会深度论证,中汽创智确定全新战略定位:三家汽车央企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前瞻、共性、核心技术研发领域的延伸创新体,致力于打造技术一流、有行业引领力的平台科技和产业孵化公司。

基于对全球汽车产业“新四化”变革浪潮的洞察,对股东方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领域核心共性技术需求的系统梳理,以及对中汽创智自身技术积累与创新能力的审慎评估,中汽创智将战略资源与创新力量高度聚焦于三大核心领域,将战略定位具象化为可攻坚、可孵化、可赋能的行动蓝图。

具体来说,“新能动力材料”“共性智能底座”“同源新型技术”——三大核心领域,是我们响应国家战略、聚合股东优势、释放创新潜能的关键落点。聚焦于此,意味着我们将最精锐的力量投向最具战略价值的战场,以攻坚克难的决心突破技术瓶颈,以产业孵化的能力转化创新成果,以开放赋能的姿态服务股东与行业。

五年回顾 得失之间

《中国经营报》:今年是中汽创智成立五周年,中汽创智这五年取得了哪些成果?你带领中汽创智前行也有一年时间,有哪些重要的收获?

谈民强:作为肩负“突破汽车行业卡脖子技术”使命的国家队,中汽创智这五年来,已在智能底盘、新能动力、智能网联三大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在技术突破方面,公司在智能底盘、氢燃料膜电极等核心技术、全固态电池电解质研发、数据流通平台等领域实现多项行业第一。截至目前,公司累计申请知识产权2717项,承担国家部委、省市重大科技专项22项,构建起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中汽创智通过“自主”“组群”“入群”三维创新模式,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快速突破和高效落地,逐步布局三大研发领域的产业链上下游,已初步形成“使命引领、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合作生态圈。

在产业生态建设方面,中汽创智已开展60项战略合作,牵头制定5项行业标准,先后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市、江苏省、中国“独角兽”企业等称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我们新班子到岗一年了,股东方希望我们去探索创新的模式,也是倒逼我们要真正完成从研发思维向商品思维、经营思维的转变。为此,团队需要做一些调整、整合,也要有一系列的变革创新。这一年我们主要就是围绕企业定位的变化和思维模式、经营模式的转变来梳理总结和开展工作。

《中国经营报》:这几年,几家头部民营车企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声量更大,相比下来央企的声量小一些,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央企在这方面有哪些优势?

谈民强:“蔚小理”还有华为、小米等实际上都是2021年后高速发展起来的。相比传统车企大都从事机械和发动机等领域工作,这些ICT行业出身的企业赶上了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对于智能网联汽车来说,它们具有先天优势,体现在电子电器架构、操作系统、智能座舱、生态等多个方面。

倒逼传统车企的转型,首先是认知的转变,但仅年轻员工认知转变还不行,更重要的是要领导层的思路转变,只有如此,企业才可能快速适应。

汽车央企毕竟有资金、技术、人才等积累和雄厚实力,只要完成认知和思维的转变,并看准方向,明确目标保持定力,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方面会追得很快。

老汽车人 重新出发

《中国经营报》:你曾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研发总院院长等职,主导技术研发工作,现在来中汽创智带领整个公司发展,这两个身份角色的切换,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谈民强:这个角色和身份的转变对我的冲击蛮大的,一年来感受特别深。因为我原来在东风集团当研发总院院长,不直接面对经营,有压力,但与经营公司的压力不同。中汽创智是一个公司,那就必须要考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要考虑对股东的回报。

因此,如果我们不去预判行业的发展趋势并融入整个行业的发展,肯定不行。公司不是象牙塔,自己埋头搞研究就行,最终我们要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去落地应用和完成成果转化。这里的成果不是说光一个技术专利成果,而是一定还要把它变成真正可以支撑股东、行业发展的成果,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产出两者并进,公司发展才有可持续性,最后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经营报》:其实,2024年你就已经到龄退休,对你来说,到底是出于哪些考虑,决定当年5月出任中汽创智的CEO和法定代表人?希望在任上实现哪些目标?

谈民强:这无疑是一个重担,我退休后再出来担起这份重责,真的有对汽车行业的一种热爱和情怀在里面。在这个创新和变革的时代,自己还有多年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关系,身体也还好,就想着能参与到这个电动化智能化的时代里,虽然这一年来已经亲身感受到了挑战和难度的确很大,但还是勇于去面对,想做一些贡献,不留下遗憾。

中汽创智研发技术不追求广度,因为精力有限,而是第一要追求深度,追求深度就是要聚焦并一直探究到底,探到真正核心基础的技术层面,比如固态电池,真正去深入核心材料层才能掌握核心技术;第二要追求高度,去追求高的目标,对标国际先进,比方说燃料电池对标丰田,智能底盘对标博世,这和华为提出的“扎到底、捅破天”,逻辑一样。

公司聚焦智能网联、新能动力等核心技术,通过持续创新和行业合作,解决行业共性问题,如数据标准化、信息安全等。我们深耕汽车行业多年,信息安全这些都是完备的,数据我们也都有。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行业数据标准化,大家可交换。目前中汽创智已发起了“车用操作系统——开源”与“星辰——数据联盟”两项生态合作共赢行动。

这和当初国资委、工信部等要求我们瞄准共性、基础、平台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们希望把基础的数据和标准统一起来,避免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在我们花了不到一年时间,做了一个平台并把数据标准化后,三家汽车央企的数据已可以互换和交流,并已产生两千多万元的收益,未来收益空间很大。

《中国经营报》:你30多年的职业生涯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紧密融合,是行业见证者,更是建设者和推动者,可以分享一下你对当下汽车行业的一些感悟和建言吗?

谈民强:现在行业竞争激烈,各种概念宣传很多。前段时间汽车行业也在出标准,最近大家的宣传更理性了。不能为了推广和销量而去过度宣传,给用户错误的引导和认知。因此在几次行业会议上,我强烈呼吁,还是要多做一些理性信息的传递。汽车是一个交通工具,首先的要求是可靠安全,这是汽车行业和汽车人的底线。

另外,这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方面快速发展,不少领域开始全球领先,就是大家讲的换道超车。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这只是暂时的领先,像丰田、大众等汽车行业巨头,它们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积淀,它们都在发力,所以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如何把暂时的领先变成持续的领先,如何让我们的机制体制保持这种常用常新的创新模式状态。

因为以前我们汽车行业一直在“跟跑”,前面有人探路和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现在我们探索到了无人区,无人区引领的思路和原来“跟跑”时完全不一样。我们需要从市场角度出发去做前瞻性的思考:中国汽车工业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怎么实现引领性的发展,如何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去实现常态化的创新机制,如何更好应对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老板简介

谈民强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CEO)、法定代表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软件分会理事长,AUTOSEMO轮值主席,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士。

曾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研发总院院长、党委书记;东风乘用车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等职务。

老板秘籍

公司如何实现技术突破?

中汽创智研发技术不追求广度,因为精力有限,而是第一要追求深度,就是要聚焦并一直探到底,探到真正核心基础的技术层面;第二要追求高度,去追求高的目标,对标国际先进,这和华为提出的“扎到底、捅破天”,逻辑一样。

如何更好实现核心技术落地应用?

中汽创智通过“自主”“组群”“入群”三维创新模式,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快速突破和高效落地,逐步布局三大研发领域的产业链上下游,已初步形成“使命引领、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合作生态圈。

深度

打造央企协同创新的标杆

五年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智能驾驶技术亟待突破,产业链安全面临挑战。中汽创智应运而生,怀揣“以创新驱动中国汽车产业变革”的初心,肩负“技术赋能产业”的使命。五年过去,当初播下的这颗种子已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结出累累硕果。

如今,汽车产业仍在经历百年变局,中国车企已从“跟跑”迈向“并跑”乃至“领跑”,面对市场竞争白热化、利润持续承压的现实,协同创新、资源聚合,构建共享研发创新体,是实现核心技术自主掌控的高效之路,也是穿越行业周期的破局之道。

从国家层面看,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重塑产业格局的时代浪潮中,国资央企需要扛起科技创新的大旗。肩负起国家战略使命,打造一支走在前列的“国家队”,集中力量攻克共性关键技术,避免重复投入,集中资源攻坚前瞻技术、共性平台与核心产品,在关键领域建立领先优势。这不仅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底气,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央企担当。

而从中汽创智层面看,历经五年磨砺,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中汽创智已在全固态电池电解质、车用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在数据安全、燃料电池等赛道形成了差异化优势。下一步,中汽创智提出了要双轨并进:一方面饱和投入攻坚成熟技术并量产,让创新成果更多地搭载汽车央企的车型;另一方面瞄准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跨界领域,发挥跨专业协同优势,打造央地联动的创新尖刀。既要做强长板支撑当下,更要布局未来蓄势长远,真正成为央企协同创新的标杆典范。

不可否认的是,中汽创智的探索发展依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如何找准方向和定位,持续获得股东方和政府的支持?如何让技术利刃化为市场尖刀,更好完成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如何求同存异、化解疑虑,构建平台生态,更好赋能行业?

虽然走了一些弯路,即使面临诸多的挑战,但这不正是探索前进的应有之义吗?中汽创智是关键产业央企“国家队”创新平台的一块试验田,探索前行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以及遭遇的挑战,都将留下诸多的经验和镜鉴。

如今,中汽创智将再踏征程,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三家央企的雄厚资源为依托,着力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以硬核技术攻坚为己任,加速成果孵化与产业赋能,助力“中国方案”领跑全球汽车产业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