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静 卢志坤 北京报道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正式发布《2025年北京市住房发展年度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明确了本年度住房发展的核心目标与重点任务。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今年安排商品住房用地240~300公顷,保障性住房用地475公顷,优先布局于轨道站点周边及重点功能区,打造“职住商活力中心”。
同时,该计划围绕“稳市场、强保障、提质量、促更新”四大主线,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旨在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统筹增量和存量
在住房用地供应方面,北京市年内将坚持“以需定供”,在轨道站点周边适度提高开发强度,推动站城融合。商品住房用地供应注重与市政配套同步建设,保障性住房用地则重点向产业聚集区和交通便利区域倾斜,以提升职住平衡水平。此外,通过盘活存量商业办公、厂房等非居住用房,支持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建设,进一步拓宽保障房供给渠道。
为促进市场回稳向好,《计划》提出以“好房子”为基础,推动“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具体措施包括:一是试点高品质住宅,在平原新城开展新建高品质住宅试点,中心城区推进既有住区可持续更新改造,强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服务”。二是在风险防控方面,北京市将全面实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白名单”机制,强化预售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全过程监管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计划》首次将“好房子”建设纳入保障房领域,聚焦装配式装修、地暖构造等技术优化,探索可持续住宅标准。对已交付项目开展“回头看”行动,强化质量监管,落实分户验收制度,从源头治理墙体渗漏、地面空鼓等通病。业内人士认为,北京市此举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将推动保障房从“保基本”向“提品质”转型。
在城市更新方面,北京市年内将实施500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完成老楼加装电梯600部,启动危旧楼房改造(腾退)2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将采取“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分层推进模式,同步实施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通过“加梯地图”优化服务流程,推动居民协商达成加梯共识,力争实现“应加尽加”。此外,危旧楼房改造将结合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加快项目落地。
此外,在健全物业管理方面,北京市计划建成100个物业服务示范项目、选树100家示范企业、推出100个业委会标杆,并评选100名“最美物业人”,以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同时,每季度对投诉量前100名的小区开展专项治理,强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根据《计划》,北京市今年将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房8万套(间),重点覆盖新市民、青年人和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员。
业内人士指出,通过非居用房改建、城中村改造等方式拓宽保障房来源,体现了“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思路。
针对租房需求多样化特点,北京市将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房源体系。重点规范租赁企业经营行为,实施押金托管和租金监管政策,并开展“每月一题”专项治理,打击违规转租、虚假宣传等乱象。此外,通过“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试点,定向为快递、家政、环卫等新业态人员提供宿舍型房源,提升保障精准度。
2025年,北京市将重点解决公租房轮候家庭住房困难,力争全市备案家庭保障率提高至85%,对低保、低收入、重残等特殊群体实现“应保尽保”。同时,通过新建、改建、转化等方式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并在中心城区和平原新城各提供不少于300套(间)公寓型房源,优先面向应届大学生和城市服务人员配租。
据了解,年内,北京住房公积金政策将进一步优化,包括扩大租房提取支持范围、推进“电话贷款”服务直达模式,并对购买绿色建筑和多子女家庭提供贷款倾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住房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增存并重”的关键节点。北京市通过统筹市场与保障、增量与存量、品质与效率,正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可持续的住房体系。
(编辑:卢志坤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