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星化学“增收不增利” 计划发债募资纾困
2025-05-16 03:05      作者:陈家运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陈家运 北京报道

5月12日,亚星化学(600319.SH)公告披露,通过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议案,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2.2亿元。

针对此次融资事宜,《中国经营报》记者联系亚星化学方面采访,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应。不过,亚星化学方面在公告中表示,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偿还有息负债及其他合规用途,旨在优化负债结构,缓解资金压力。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亚星化学实现营业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10.37%,但扣非净利润为-1.56亿元,同比下降39.53%。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其资产负债率已攀升至80.50%。

缓解债务压力

亚星化学于200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一家省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潍坊市城投集团。其主营氯化聚乙烯(CPE)、聚氯乙烯(PVC)、烧碱等化工产品及其延伸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研究开发和综合技术服务。

此次发行的公司债券,面值为100元/张,发行规模上限为2.2亿元,债券期限不超过7年。

亚星化学方面表示,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偿还有息负债及其他合规用途,旨在优化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的有息负债结构,缓解资金压力。

中研普华研究员柯壮宾向记者表示,亚星化学此次发行债券,核心目的是通过置换高成本债务(如融资租赁、短期借款等)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财务费用压力。通过发行低利率债券,可缓解利息支出压力,同时补充流动资金以支持新项目建设,保障产能释放进度。

根据财报数据,截至2024年年末,亚星化学的负债总额为18.32亿元,其中流动负债为15.65亿元。然而,同期公司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仅为1.63亿元。

回顾过去几年,亚星化学的资产负债率呈上升趋势。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年末,亚星化学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6.69%、69.35%和76.87%。到了2025年一季度,其资产负债率更是攀升至80.50%。

一位不愿具名的会计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核心指标,通常60%被视为预警线。这是因为负债率反映了公司的偿债能力,是评估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依据。

此外,近年来亚星化学流动比率的表现亦不乐观。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亚星化学的流动比率分别为0.30、0.26和0.28。

上述会计行业人士向记者解释称,流动比率作为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关键指标,它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一般来说,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短期偿债能力亦越强。反之则弱。

该人士表示:“亚星化学近年来的流动比率有所下降,且低于行业基本值。通常而言,流动比率基数值在1.5—2.0之间比较合适,虽然基于各个行业所处环境的不同会有变动,但低于1甚至低于0.5,企业的偿债能力将面临较大压力。”

此外,财报显示,2024年亚星化学财务费用为0.7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8.80%。

亚星化学方面表示,本次注册发行公司债券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债务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正常生产经营不存在重大影响,不会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不会影响业务的独立性。

业绩困境凸显

2024年,亚星化学实现营业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10.37%,展现出一定的市场拓展能力和业务规模扩张态势。

记者注意到,亚星化学原生产厂区搬迁后,首期5万吨/年CPE项目、12万吨/年离子膜烧碱项目和15万吨/年双氧水项目陆续建成达产,这些项目的落地推动了营业收入的恢复性增长。

不过,在营收增长的背后,净利润却急剧下滑。2024年,亚星化学净利润为-9703.47万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1624.63%;扣非净利润为-1.56亿元,同比下降39.53%。

对此,亚星化学方面解释称,由于公司主营的CPE产品受到行业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旺等不利因素影响,销售价格处于低位运行。虽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但增长幅度低于产品销量增长幅度。 

2025年4月25日,亚星化学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延续“增收不增利”态势。报告显示,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9亿元,同比上升5.61%;但归母净利润亏损4604.51万元,同比下降31.12%;扣非净利润为-4614.7万元,同比下降26.6%。

亚星化学方面表示,一季度公司原主营产业依然面临行业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足等不利因素影响,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621.52万元,同比减少1087.90万元。

柯壮宾认为,亚星化学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萎缩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CPE产品价格降幅超成本降幅,毛利率从2023年的2%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14%,且搬迁建设阶段仅投产3套装置,固定成本分摊压力大,营收增长未能覆盖成本上升。二是公司正处于战略转型阵痛期,高端项目尚未完全投产,融资推高负债,短期难贡献利润;同时,技术转化周期长,市场推广需时间,短期内难以对冲传统业务亏损。

(编辑:董曙光 审核:吴可仲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