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陈雪波 卢志坤 成都报道
6月30日,成都市金牛区茶花板块一宗52亩住宅用地以20200元/平方米楼面价成交,溢价率23.9%,金牛区地价首次突破2万元/平方米,成都市上半年土拍告一段落。
2025年上半年,成都土地市场表现活跃。根据中指研究院最新报告,今年1—6月成都涉宅用地出让金同比激增超100%,核心区地价屡创新高,而民营房企正以“黑马”姿态抢占近郊战场。在供需两端稳健发力、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背景下,成都房地产市场正在吸引更多的外来房地产企业入局。
中指研究院成都公司总经理黄雪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全国范围看,在当前市场形势下,核心城市为争夺房企投资额度,均在上半年加快了供应节奏。
住宅成交面积增长7.7%
2025年上半年,成都房地产市场在供需两端稳健表现中展现韧性。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1—6月商品住宅累计成交面积达653.4万平方米,同比上升7.7%;供应面积516.5万平方米,供需结构趋于平衡。成都TOP30房企合计实现销售金额993.8亿元,其中中铁建地产、华润置地、保利发展销售金额均突破70亿元,形成“三强领跑”格局。
在此期间,成都土地市场热度也在攀升,溢价率与地价纪录双双刷新。上半年成都市出让涉宅用地56宗,出让金总额达423.9亿元,同比增幅超100%。一季度两度刷新楼面地价纪录,最高单价攀升至41200元/平方米。锦江区一心桥片区地块也以35500元/平方米成交,溢价率76%,位列成都涉宅用地成交楼面价第二。
黄雪指出,近年来,成都土地供应“提质缩量”趋势明显,涉宅用地供应面积连续4年以10%—20%幅度收缩,2025年涉宅用地计划供应量同比继续减少13.6%。有意识地进行土地供应的控制,使得成都库存结构健康,给开发企业提供了足够的投资信心,给置业需求有序释放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同时,成都二手房市场持续活跃,在吸纳了大量刚需客群的同时,也通过“卖旧买新”链条为新房改善市场注入了充足的流动性。
由于宅地供应的有意控制,成都新房市场规模将有节奏地收缩,并保持健康的量价格局。
民企近郊布局成主流策略
2025年上半年,四川本土民企在土地市场表现活跃,成为市场最大亮点之一。TOP30房企中,民企数量从2023年的6家、2024年的5家增至目前的8家,新希望地产、嘉禾兴地产、兴唐地产等企业通过精准布局近郊板块实现规模扩张。
举例来说,嘉禾兴地产在3月通过股权收购获取温江44亩住宅用地后,当月还连续摘得温江光华新城、新都区廖家湾两宗地块;5月再以7300元/平方米楼面价竞得新都大丰板块50亩宅地,溢价率19.67%。此前嘉禾兴地产总经理李为国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该公司坚持“自有资金开发”模式,资金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确保了地产市场低利润背景下依然能顺利运营。
在嘉禾兴之外,其他民营房企的势头同样不减。兴唐地产于5月20日超越保利、华润等头部央企,以14600元/平方米楼面价竞得金牛区国宾板块41亩宅地,溢价率20.7%。此外,四川联投4月以溢价33%拿下郫都区犀浦板块21亩地块,成为近郊土地的亮点。
四川知道总经理郭洁对成都土地市场有深入的研究,她向记者分析指出,成都主城区核心地段土地竞争激烈,民企在资金实力上难以与央企、国企抗衡,因此转向近郊区域布局成为理性选择。“近郊地块成本可控,且伴随城市轨道交通延伸和产业外溢,人口导入效应显著,长期收益可期。”
黄雪认为,相比于5+2区域的高地价、高改项目扎堆,新六区地价房价相对温和,成为部分总价控制型客群的重点考虑区域,加之新六区拿地总价相对可控,除吸引央国企目光外,也成为了民企重点争夺的区域。民企拿地活跃度的明显增加,一方面反映出部分企业经过几年调整,经营状况有所改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成都的城市发展、市场发展具备足够潜力,吸引房企积极布局。
此外,政策层面,成都“好房子”建设指南推动产品升级,也为民企创新提供了空间。有业内人士认为,民企与央企、国企的差异化竞争格局或将进一步深化。在“稳市场、防风险”基调下,成都房地产市场的韧性有望持续增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编辑:卢志坤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