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五洲:新能源商用车迎拐点 电动化渗透率5年有望追平乘用车10年进程
2025-07-07 10:07      作者:陈燕南     来源: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陈燕南 北京报道

1751857030297890.jpeg

“智能化的前提是电动化——我们常说的汽车‘四化’,在商用车领域同样会逐步显现,电动化和智能化是同步推进的,且速度会比以往更快。过去10年,乘用车电动化逐步成熟,渗透率在今年达到50%;而商用车电动化的快速发展始于去年,当前渗透率约为百分之十几,预计5年左右就能达到乘用车过去10年的渗透水平。”

近日,京能新能源CEO刘五洲在《中国经营报》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策划的专访间接受记者专访时,分享了他对新能源商用车行业发展的观察。

针对补能这一核心赛道,刘五洲进一步介绍,智能驾驶、自动充电、换电等技术已在乘用车场景逐步落地,而商用车领域的技术储备与模式创新正加速推进——作为行业内最早提出兆瓦充电概念并实现商品化的企业之一,京能新能源已在多个场景完成实践,例如为国内运营商打造河南安阳总功率2MW的兆瓦级充电站,为中汽研在内蒙古牙克石的冬季极寒测试提供充电配套服务,同时还助力国内企业在中东、东南亚等海外市场解决补能问题,通过技术与场景的结合推动商用车电动化进程。

《中国经营报》:在赋能汽车行业中京能新能源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我们自身的优势是什么?

刘五洲:京能新能源是一家做新能源汽车补能的,目前主要以商用车的重卡为核心,做新能源汽车整个补能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的定位叫“重卡充电专家”,新能源重卡充电专家,也是基于目前整个市场的发展,包括全球,主要是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大行业整个发展做的这样一个定位。

我们主要的优势:

第一,我们深知新能源汽车的整个发展,因为我们从2012年开始布局新能源这个赛道,到2018年开始重点在整个充电,以充电为核心的补能赛道在发力,也是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首先我们说深耕新能源汽车补能领域。

第二,从整个生产、研发,包括整个运营服务,我们全链条整个价值链的打造。

第三,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创新、高效、价值。基于企业的经营理念整个生态思维还是做得比较好的,无论从车企,还是国内外的运营商,包括整个生产企业有很好的合作。

《中国经营报》:为何切入这一赛道?

刘五洲:我本人在新能源行业从业15年,最初是在车企做车辆相关工作,从2018年开始聚焦以充电为核心的补能赛道,对行业积累了一些认识和理解。我们一直秉持这样的理念:场景能覆盖产品,场景会替代产品,而生态能覆盖整个行业。

重卡行业,尤其是新能源重卡领域,从2023年到今年,其实已经迎来了市场快速爆发的拐点。过去我们做乘用车、公交的电动化时,能看到一个趋势:当行业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20%以上,就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当然,所有产品都要基于场景来打造,我们企业的价值链也是从生态视角出发构建的。京能新能源有几个场景案例可以和大家分享:

第一,我们助力国内一些头部企业推进新能源重卡的电动化。大家知道,重卡以往以燃油车为主,而我们是行业内最早提出兆瓦充电概念并将其商品化的企业之一,只是之前很少对外提及。比如,目前国内最大的商用车充电站——河南安阳的兆瓦级充电站,总功率达到2MW,就是我们为国内运营商打造的。

第二,我们协助车企完成车辆电动化相关工作。例如在内蒙古牙克石,我们为中汽研的冬季汽车极寒测试提供配套服务,提前与各品牌车型开展适配兼容测试,为这些车辆后续量产上市提供稳定、安全、高效的充电保障。

第三,我们支持国内企业出海。如今国际化、出海已成为所有企业的必选项,我们在中东、东南亚、欧美等市场,助力这些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对于车辆而言,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首先要解决补能问题,这样才能在当地更好地服务客户,这也是京能新能源一直在做的事。

《中国经营报》:行业发展的核心路径是什么?

刘五洲:其实很多规律在不同行业会重复出现,本质上是相通的。乘用车领域目前热度较高,行业内普遍认为汽车行业已进入下半场的智能化阶段。

智能驾驶、自动充电、换电等技术,已先在乘用车的部分场景中落地。在商用车领域,无论是京能新能源还是生态内的其他参与者,也都在积极推进技术储备与模式创新。行业与企业的发展需要共同努力,而核心路径有两条:一是技术创新,二是模式创新。但所有创新都需基于市场需求,具体要考虑以下因素:市场的核心需求是什么?要解决哪些痛点?相关技术是否已具备落地条件?

此外还有效率问题。比如短途运输场景可采用充电模式,但需结合运营实际,要先明确运营中的真实需求,同时兼顾成本。成本会随效率提升逐步下降,但无法一蹴而就。

《中国经营报》: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快速发展中有哪些核心要点值得关注?

刘五洲:首先,聚合协同。整合产业链资源,推动行业共同布局、破局,实现协同发展,这一点在国内外市场均适用。其次,回归价值。企业与行业的存在和发展,最终都要回归到创造价值的本质。

《中国经营报》:在此背景下,京能新能源未来的战略是什么?

刘五洲:京能新能源未来的战略核心是聚焦商用车重卡赛道,围绕这一领域打造产品与方案,并联合生态内的客户及合作伙伴,通过技术与模式创新创造价值。当然,部分产品方案也可覆盖乘用车场景,比如超充技术——我们与百人会共同发起超充快换倡议,不仅助力国内车企解决商用车(尤其是重卡)的补能问题,也为合作伙伴的国际化出海提供支持。目前国内超充网络尚不完善,发展空间巨大,而建成后的超充网络可向下兼容乘用车(因乘用车对充电速度的要求低于重卡,技术参数也存在差异);反过来,乘用车的相关网络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兼容。

国内乘用车的充电补能网络从2014年发展至今,已历经10余年,逐步走向健全。当然,未来随着固态电池的出现,以及现有设施运营年限到期,仍需升级。但重卡充电网络对充电速度、参数等要求更高,自然能兼容乘用车的需求。

《中国经营报》:商用车(尤其是重卡)领域此前就被认为“竞争激烈”,如今乘用车的“内卷”似乎也蔓延到了商用车领域,你是否有同感?对于赛道未来的发展(包括补能行业),你有哪些判断?

刘五洲:“内卷”并非今年才被提及,其实行业内已讨论多年。凡事都有两面性:一方面,内卷意味着行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这也说明行业仍有机会,否则大家便会选择“躺平”。

此外,内卷会倒逼行业在技术、模式上进行创新,甚至推动整个价值链的重塑,进而促使行业发生积极变化。我在汽车行业从业13年,也见证了汽车行业乃至手机等其他行业都经历过类似阶段。整体来看,行业大趋势向好,内卷就像一条正弦曲线,总会有起有伏。

(编辑:张硕审核:童海华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