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路炳阳 北京报道
图为列车通过丰沙铁路雁翅站 路炳阳/摄
丰沙铁路线(北京丰台—河北沙城)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大工程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京津冀范围内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大工程项目——丰沙铁路线也已迎来开通运营70周年的重要时刻。
丰沙线正式开建最早可追溯至抗战时期,日寇为掠夺大同地区的煤炭资源,拟修建大同至塘沽铁路,计划五年完成。1940年开始分段修建,先后完成三家店至斜河涧、官厅至沙城、清水涧至珠窝、安家庄至官厅四段,共计56.9公里,于日寇投降前期1944年停工。
新中国成立后,运行了近半个世纪的京张铁路,是北京唯一一条直通大西北的铁路,但是线路从北京到沙城之间,必须穿越著名的南口关沟与八达岭,虽然只有区区20多公里,除了33‰的长大坡,火车到达青龙桥车站还必须换头折返,严重限制了线路的运能运力,更难以承担新中国建设发展和国计民生日益繁重的运输任务。为此,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丰沙铁路线名列其中,以分担和缓解京张铁路北京到沙城段的运输压力。
1953年以部队转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4万多名施工队伍,仅用2年多时间,就让全长105公里的铁路冲出永定河大峡谷,绕过官厅水库在沙城与京张铁路接轨。
丰沙铁路线路全长105公里、65座隧道、大小桥梁60多座,全线每一公里就要穿过270米隧道,平均每20米就有1米桥涵,每一公里就要填挖土石5万余方。作为当时国内铁路建设桥隧最密集的线路,全长2500米的16号隧道更成为当时全国之最。施工建设期间108条鲜活的生命和最美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这里,施工难度之艰巨可想而知。
1955年6月30日全线铺轨通车,1955年7月15日开通。1955年11月1日线路正式移交北京铁路局接管运营,同时成立三家店工务段(现为北京西工务段),负责丰沙线维修和养护工作。
丰沙线是新中国成立后京津冀区域内建成的第一条干线铁路,通车后即担负起北京—沙城间90%的货运量,是原京张铁路线关沟南口段运输量的3倍,区段平均货流密度上行444万吨,下行97万吨。为中国打破国际封锁乃至随后包括“两弹一星”和国防建设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1963年1月丰沙(二线)复线开工建设,1972年10月正式开通使用。其中1966年6月竣工的永定河7号桥,全长217.98米,主跨一孔跨度达150米,作为当时亚洲最大钢筋混凝土拱桥成为丰沙铁路线的新地标。1979年,丰沙线进行电气化改造,1984年12月投入运营,作为国内第二条电气化铁路线路,穿行于太行山和永定河峡谷间橙红色的8K机车,成为改革开放中国加速前行的新图腾。
2025年是丰沙线开行旅客列车后的首个暑运汛期,北京西工务段紧密围绕“物防、技防、人防、管理防”体系,精心开展汛前准备:通过3轮排查整治1199处隐患,确定472处重点防洪处所并实施闭环管控;加快推进两批共14项防洪预抢工程和3项复旧工程,遇高风险区段水害将利用轨道车快检快通引导列车;并在沿线23个储备点备足料具、联系4家供应商及4处热备点,同时深化路地联防联动7座水库及2260名应急力量,落实重奖快奖机制,多措并举全力确保汛期行车特别是客车运行安全。
(编辑:吴婧 审核:杜丽娟 校对: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