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8月28日晚间,浙商银行发布2025年中报。截至2025年6月末,浙商银行总资产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年末增长0.63%;实现营业收入332.48亿元,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76.67亿元;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不良贷款率进一步下降0.02个百分点。
在行业净息差下探至历史最低水平1.42%的背景下,浙商银行净息差仍保持在1.69%,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背后体现出该行向“低风险均收益”资产结构转型的战略已初见成效。
战略转型对冲息差收窄压力
上半年,银行业普遍面临净息差缩窄、非息收入承压等挑战,对收入端和利润端形成挤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业净息差已下探至历史最低水平1.42%。
面对行业“低增长、低需求、低息差”周期性挑战,浙商银行方面认为,规模速度情结难以为继,2025年上半年浙商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适度有序扩表:从“资产端发力”调整为“负债端发力”,资产结构从“高风险高收益”调整为“低风险均收益”的资产结构,积极布局项目贷款等收益适中、风险可控的长久期资产,进一步夯实资产底座。
这一战略调整的效果在中报数据中得到体现。基于浙商银行推进“低风险均收益”资产策略及负债结构优化工程,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净息差为1.69%,较去年全年收窄2BP。
报告期内,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32.48亿元,同比下降5.76%;受市场震荡波动影响,非利息净收入下降,与同业趋势保持一致;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76.67亿元,同比下降4.15%。
不过,该行存款付息率同比下降31BP,有效对冲了息差收窄压力。此外,数字化转型成为浙商银行降本增效的关键抓手。上半年,该行业务及管理费93.75亿元,同比下降5.77%,在控制成本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主管李佩珈建议,在息差收窄背景下,银行应优化负债结构、把控好负债成本。“银行要严格控制揽储成本,尤其要避免高息揽储、恶性竞争;压降定期存款占比,提高低成本存款占比,通过缩短存款期限、调控结构性存款规模、适度增加主动负债占比等方法来降低存款利率。同时要稳定资产质量,降低贷款损失对利润的侵蚀。”
在“低风险均收益”转型之下,浙商银行资产质量持续向好。相较上年年末,在资产总额增长0.63%的基础上,该行客户数增长约10%,表明“小额分散”资产的授信理念得到有效执行,并推动不良贷款率进一步降低至1.36%。
从拼价格的内卷式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综合服务
如何应对息差收窄挑战,是每一家银行领导团队的必答题。浙商银行管理层表示,要依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从拼价格的内卷式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综合化服务。
2025年上半年,浙商银行以长期主义为牵引应对行业周期性波动带来的挑战,持续升级对公、零售、资金同业业务经营策略,调整优化业务模式,提升中长期发展质量。
具体来看,在公司板块,为浙商银行全行贡献57%营收,人民币公司存款较上年新增668亿元,付息率下降近25BP,公司客户数近27万户。在零售板块,随着零售体系建设的纵深推进,上半年浙商银行AUM规模迈上7000亿元新台阶,零售代销中收同比增长36%。持续做大基础客户,做优价值客户,做深高端客户,零售客户数(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1451万户,较年初新增284万户。在同业板块,浙商银行自营外汇与自营贵金属等交易业务取得历史最优业绩。
平安证券研报分析指出,随着浙商银行战略落地的持续深化,叠加历史包袱不断出清,预计未来盈利质量会逐步改善。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