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味食品拟赴港二次上市 加速全球化战略机会几何?
2025-08-30 04:08      作者: 阎娜 孙吉正     来源: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阎娜 孙吉正 成都报道

继登陆A股市场六年后,天味食品(603317.SH)近期披露,公司正筹划发行H股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公告表示,此次筹划H股发行上市,旨在进一步推进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和海外业务布局,更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平台,优化资本结构。

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天味食品寻求赴港二次上市,主要动机在于缓解业绩增长压力,通过资本注入强化研发、渠道及全球化布局能力。港股市场流动性较好、国际化程度高,便于吸引海外投资者。长期看,若成功上市,将助力天味食品拓展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为全球化业务提供资金与平台支持,但需警惕市场波动风险及合规成本上升。”

拟赴港上市

资料显示,天味食品专注于复合调味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旗下拥有“好人家”“大红袍”等六大品牌,于2019年4月在上交所上市,此次计划通过赴港上市拓展境外融资渠道,或有助于公司减少对单一资本市场的依赖。

这并非天味食品首次尝试境外资本市场。2022年年底,公司曾计划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但该计划于2023年9月终止。天味食品解释称,这一决定是基于内外部环境客观因素的变化作出的。

企业战略专家霍虹屹表示,天味食品推进赴港二次上市,主要出于三方面动机:一是原有增长动力明显减弱,亟须通过新资本注入推动战略加速;二是国际化战略进入落地阶段,赴港上市有助于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优化资本结构,并支持海外渠道和工厂建设。公司此前尝试GDR发行未果,此次转向港股,显示其对海外资本平台信心增强。

“港股市场对企业盈利持续性和治理结构要求较高,若不能有效拓展外销渠道和提升业绩,短期内估值难有显著提升。因此,赴港上市并非万能药,还需配套实质性的海外市场拓展和运营能力提升。”霍虹屹指出。

尽管2022年至2024年天味食品的营收和净利润连续增长,但增速呈现放缓趋势。据财报,公司在这三年间的营收增幅分别为32.84%、17.02%和10.41%,净利润增幅分别为85.11%、33.65%和36.77%。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出现下滑,营收同比减少24.8%,净利润同比下降57.53%。今年上半年业绩未出现扭转,期内营收同比减少5.24%,净利润同比减少23.01%。

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业绩压力倒逼下,管理层急需“新故事”对冲市场对盈利持续性的质疑。此外,此前海天味业成功登陆港股,示范效应明显,叠加2025年港股IPO回暖,食品饮料板块估值修复,公司希望抢在更多竞品上市前完成融资。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则认为,天味食品现在体量小、利润低,抗风险能力不足,且护城河尚未牢固建立。公司过度依赖火锅底料单品,可能导致市场接受度主要局限于华人聚居区及东南亚地区,在欧美主流市场缺乏普遍竞争力。

火锅调料与菜谱调料是天味食品的核心收入来源,今年上半年合计贡献近95%的营收。不过,其所处的复合调味品行业正成为热门赛道,吸引了众多企业入局。海天味业曾推出“火锅@ME”系列火锅底料,涪陵榨菜则通过收购味滋美进入该领域,周黑鸭也陆续推出复合调味产品。聚焦天味食品所处的四川市场,复合调味品企业竞争则更为激烈。公开资料显示,前10位火锅底料企业中,其中5家在四川设厂。2024年,天味食品还曾因“禁止经销商经营竞品”的排他性条款,引发行业争议。

面对市场竞争,天味食品在近期的投资者关系记录表提及,公司将继续保持大单品策略不变,同时补齐产品矩阵,朝着健康化、营养化方向开发产品。在C端以打造大单品为核心,开发地域特色风味系列调料;在B端则结合餐饮业态现状,开发菜谱式调料。

值得一提的是,天味食品由邓文与唐璐夫妻“掌舵”,据最新财报,夫妻二人合计持有公司超67%的股份,为公司实控人。

而在公司发布赴港上市计划之前,7月24日公告显示,董事长邓文于当月通过大宗交易方式转让2120万股,减持总金额达2.1958亿元。公开数据表明,自2019年起,邓文、唐璐夫妇通过3家私募基金发行方及10只不同私募基金,已先后五次转让所持公司股份,合计转让金额约14亿元。

柏文喜对此分析称,二次上市可为实际控制人邓文夫妇后续的股份减持与股权激励计划提供更丰富的流动性管理工具。

出海挑战仍存

天味食品在公告中表示,此次筹划港股上市旨在借助香港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优势,推动公司国际化战略并加速海外业务布局。事实上,该公司一直在积极推进全球市场拓展,据财报,其产品已销售至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从商超卖场、餐饮门店到线上平台的全渠道覆盖。通过参加国际食品展会等方式,天味食品逐步进入目标市场,并成功将产品铺入主流商超渠道。

国内餐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海外市场潜力广阔,加之中国在餐饮食材与调味品供应链方面日趋成熟,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出海”热潮推动下,全球化布局已成为行业共识,被视为调味品企业扩大市场、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路径。李锦记已有逾百年的国际化经验,老干妈也凭借独特的品牌形象远销多国,颐海国际、海天味业等企业近年来也在不断加快海外拓展步伐。

然而,中国调味品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仍处于早期阶段。火锅底料食品供应链企业创始人唐申表示:“我国调味品出口量占国内消费总量的比重相对较低,国际出口也是以华人市场和餐馆为主。”

以中国调味品头部企业海天味业为例,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年全球调味品市场规模约为2.14万亿元,而海天味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仅占1.1%。可见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霍虹屹认为,中国品牌出海主要面临品牌认知与文化适配、供应链与零售网络薄弱、合规与运营能力不足三方面挑战。调味品与地域饮食文化紧密相关,若不能有效调整产品口味、包装和营销策略,难以吸引海外消费者;同时,海外渠道建设成本高、时效要求严,而国内企业多数缺乏跨境物流与快速响应机制;在食品认证、标签法规、国际营销及本地化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也容易形成市场进入障碍。

尽管天味食品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2024年公司外贸出口额实现同比近50%的大幅增长”,但其在2024年年报及2025年半年报中均未单独披露境外收入的具体数据。两份财报仅列示了国内东、南、西、北、中部各区域的营业收入,且明确指出这些区域的合计营收占总营收比例为100%,未体现海外业务的独立贡献。

柏文喜分析指出:“天味食品出海或面临多重挑战。在渠道方面,欧美日市场80%的调味品销售集中于大型连锁商超,进场费用高、账期长;东南亚则以传统湿货市场为主,需重新构建分销体系。供应链方面,玻璃瓶、牛油等原料在跨境运输中易出现融化、破损,导致物流费用占比高达25%,远高于国内的8%。品牌认知方面,欧美消费者对中国调味品品牌了解有限,复合调味料市场仍需大量消费者教育投入。此外,清真、FDA、欧盟EFSA等认证周期长,部分配方涉及专利或地理标志,需规避现有竞争壁垒。”

柏文喜建议,天味食品可分“轻资产+本地代工”两步推进海外布局:2025-2026年先在洛杉矶、墨尔本等地寻求OEM灌装火锅底料,将海运时间缩减50%;当单一品类海外销售额达到3000万美元/年时,可考虑在马来西亚或泰国合资建厂,利用当地棕榈油、香辛料等产地资源优势。

在渠道方面,可采取“华人+本土”双轮驱动,一方面与北美大型连锁超市签订独家协议;另一方面借助电商平台开展DTC模式,推出适合主流消费群体的产品套装。公司还应在2025年完成相关认证,解决市场准入问题,并通过文化合作加强品牌输出。未来还可考虑利用港股募集资金并购本地小型酱料品牌,直接获取其配方、渠道和客户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