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红黄绿” 道出宝鸡的“公交+N”
2025-10-24 10:10      作者:陈燕南     来源: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陈燕南 北京报道

红黄绿.jpg

图为婚庆公交和网约公交 陈燕南/摄影

在宝鸡的一处公交场站内,三辆分别为“红黄绿”颜色的公交车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车身上大红的喜字、“爱我宝鸡”的LOGO也格外的醒目。

近日,“我的公交我的城”主题宣传活动开展,《中国经营报》记者走进宝鸡发现,婚庆公交、网约公车、女子公交等色彩缤纷的公交车代表着宝鸡公交不再囿于传统公交的形式,而是着力打造出了“公交+N”多元服务体系。 目前,绿色公交、智慧发展、创新线路、多元经营正持续提升宝鸡公交的吸引力。

“依托集数据采集、分析、调度于一体的可视化智慧调度平台,全面推行‘一线一策’,构建‘1+4+N’调度体系,实现运力配置与客流需求的高效匹配。2024年,运营里程6608.7万公里,客运量1.68亿人次。”宝鸡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儆对记者表示。

常住人口326万人,一年公交出行人数超1.68亿人次;建成公交场站34.9万平方米、公交专用道11条、公交港湾式停靠站270个……陕西宝鸡,这处南依秦岭、渭水穿境的“风水宝地”,正以公交引领城市空间规划布局,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

宝鸡公交的“红黄绿”

在高新区宝鸡南站片区,一辆辆多巴胺色系的宝鸡公交正在路上驰骋。而这些小巧可爱的公交正是宝鸡新推出的网约公交。

宝鸡公交多巴胺色系.jpg

记者注意到,打开“宝鸡行”APP或微信小程序提交出行需求,就能像打网约车打到一辆公交车。上车后,网约公交驾驶位置的屏幕上,系统能智能规划最优路径,实现“门到站”或“站到站”的精准服务。

“今年8月在高新核心区开通网约公交,首月接单1.5万余单、拼单率66%。”宝鸡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儆对记者表示。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宝鸡的网约公交2025年8月27日起在高新区8.8平方公里试运行,目前已累计完成2.1万单,服务乘客2.8万人次,日均完成460单,服务乘客605人次,完单率65%。平均匹配时长75秒,乘客等待时间7分钟,订单用时9分钟,行驶距离3.08公里,速度20.1公里/小时。

宝鸡公交方面介绍,网约公交可以覆盖线网盲区,提升出行便捷度。网约公交以最小成本覆盖线网盲区,有效解决区域“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显著改善市民的公交可达性。

同时,还能增强公交吸引力,助力绿色出行。据介绍,“按需响应、灵活高效”的新型公交服务,为小汽车、电动自行车出行提供替代方案,提升公交吸引力,有助于缓解局部交通拥堵,减少碳排放,助力绿色出行。此外,还可积累运营数据,便于科学决策。收集乘客出行起讫点数据(OD数据),为后续常规公交线网优化、站点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事实上,宝鸡公交正在不断拓展服务场景,满足多元需求。杨儆对记者表示,例如为企业园区开通20条“点对点”定制线路;为学生开通93条助学专线(日均服务近8000人次);社区居民开设3条微循环线路;在城市主干客流走廊开通3条新快线(速度较常规公交提升20%);围绕商圈、高铁站、夜班职工聚集区开通14条夜间延点公交;旅游公交、赏花公交、婚庆公交、亮光巴士等一大批特色公交,全方位覆盖市民出行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立足“文化+生态+产业”资源优势,宝鸡正在创新“公交+N”模式,打造“青铜文化体验线”“渭河风光休闲线”“钛产业园区延伸线”等特色线路,突出文化赋能,让公交成为流动文化窗口和产业服务纽带。

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荣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致力于将文化元素深度植入公共交通体系,使其成为传播城市品牌、营造文旅氛围的重要载体。结合“看中国来宝鸡”、周秦文化、踏青赏花等主题,联合打造了一系列主题公交车和候车亭,使其成为穿梭于城市中的文化长廊,让市民和游客在出行途中便能感受到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

形成合力推动公交发展

在公交客运量下滑的当下,为何宝鸡公交依然具有吸引力?

“政策优先支持、资金优先投入、用地优先解决、路权优先保障。”宝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丁胜仁用“四个优先”,诠释公交优先发展内涵。过去几年,宝鸡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城市公共交通领域专项地方法规,落实财政公交专项补贴资金,政策红利充分落地。同时持续健全多元化公交服务体系,日均服务45万人次,城市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4.4%。

“近年来,陕西省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持续完善,服务品质稳步提升,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其中西安、宝鸡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吴鹏翔表示,发展城市公交是缓解交通拥堵、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构建宜居城市的重要支撑。

“宝鸡市始终将公交定位为‘城市空间发展的引领者’,持续推动公交从‘被动适配交通需求’向‘主动引领空间布局’转变。”宝鸡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张晓军表示,公交不仅是出行方式,更是展示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根据张晓军介绍,多年来,市委始终将公交定位为“城市空间发展的引领者”,持续推动公交从“被动适配交通需求”向“主动引领空间布局”转变。市人大推动《宝鸡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为公交优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市政府配套出台成本规制与绩效考核政策体系,落实每年近2亿元公交补贴,人均补贴标准超过同类地区平均水平。

据了解,目前,中心城区的公交车保有量达到1101台,建成公交专用道53.2公里,常规线路66条、定制线路113条,线网密度每平方公里3.38公里,公交出行分担率44.4%,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87%,平均转乘系数1.13,2024年客流量突破1.68亿人次。

记者注意到,目前宝鸡公交正在跨界多元经营,拓展营收渠道,增强“造血”能力,打造更多的“公交+N”。宝鸡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谭建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破解 “靠补贴输血” 的被动局面,市交通运输局主动牵头谋划,指导公交公司跳出 “单一客运” 的传统框架,以 “主业为基、多元赋能” 为思路,推动经营模式从 “输血依赖” 向 “自我造血” 转型,逐步培育可持续的收入增长体系。

谭建生表示,一方面做强传统业务,提升效益。在不影响客运服务核心功能的前提下,盘活现有资源、优化业务结构,让传统板块焕发新效益,为公交公司发展广告、物流、驾校、车辆租赁、站场经营等业务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拓展新兴业务,培育动能。依托场站资源,建设对外运营充电桩,实现“充电服务+场地租赁”双收益;试点“公交+快递”,为社区提供快递接驳服务,“以副补主”作用初步显现。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