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刘萌:中国金融业践行ESG展现出惊人效率
2025-10-29 02:10      作者:樊红敏     来源: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樊红敏 北京报道

“在‘双碳’目标等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下,中国的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体系建设展现出惊人的效率。”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驻华代表刘萌在近期举行的ESG中国•创新年会(2025)召开期间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萌认为,国际合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速转型金融的落地,中国金融业在践行ESG理念方面展现出非常鲜明且符合国情的特点。中国监管部门积极构建了系统的政策框架和标准指引,超过20个省市因地制宜出台了地方标准。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力引导与“自下而上”的落地探索相结合,形成了全球瞩目的强大合力。

金融是ESG理念走向主流的“加速器”

《中国经营报》:金融是此次ESG中国·创新年会(2025)聚焦的主要内容之一。你怎么看金融业对推动ESG转型的作用?

刘萌:谈及金融业在ESG转型中的作用,首先要回到ESG的源头——ESG理念由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在2004年牵头发布的报告《在乎者赢》中首次正式提出。大家通常会忽略这份报告的副标题,但它清晰地指明了ESG的起点——《金融业如何将ESG议题更好地纳入分析、资产管理和证券交易》。

因此,从诞生之初,ESG的基因里就刻着金融的烙印。当时,我们联合全球20家领先的金融机构,正是希望从资本配置的源头出发,驱动一场“向善而行”的变革,通过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引导企业不再仅仅追求短期利润,而是兼顾各方利益,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可以说,金融是ESG理念的“助产士”,也必然是其走向主流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加速器”。

回到今天,金融业对推动ESG转型的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发关键。它扮演着“指挥棒”和“血液”的双重角色:通过信贷政策、投资偏好和风险定价,明确地指引资本流向更绿色、更包容的领域;同时,也为企业的ESG转型,尤其是高碳行业的艰难转身,源源不断地输送赖以生存的“金融血液”。

《中国经营报》:推进ESG发展究竟需要怎样的金融服务?

刘萌:简单来说,推进ESG发展,需要一个能够精准服务不同转型阶段企业的、多层次且富有创新精神的金融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不仅要为已经“绿”起来的项目提供资金,更要为那些正在“变绿”过程中的传统企业提供关键支持。具体而言,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财务部门,可以在三个关键方向上发力,使财务战略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吻合。

第一,是“战略对齐”,使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政策和方向保持一致。第二,是“绩效挂钩”,将企业的融资成本与ESG关键绩效指标(如减碳目标)明确挂钩,让金融市场直接奖励企业的实质性转型进展。第三,是“能力构建”,大幅提升企业财务团队对ESG议题的理解与参与度,让他们从传统的资金管理者,转变为公司可持续转型的战略伙伴。

我们意识到,企业财务官是企业推动可持续金融、转型金融发展的关键载体。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特别发起成立了“首席财务官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联盟”,帮助企业吸引投资者并开辟新的资本投资渠道、增强长期财务表现,识别并减轻与ESG因素相关的风险,以及拓展新市场,不断吸引具有环保和社会意识的客户,为企业提供调动私营部门资源、重塑可持续金融未来的最新支持。

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体现“中国效率”

《中国经营报》:目前国际上在金融服务ESG发展方面有哪些前沿探索?

刘萌:放眼全球,金融服务ESG发展的前沿探索正围绕“标准”与“实践”两个维度快速深化:

在标准构建层面,国际社会正在为“转型金融”铺设跑道。G20通过的《G20转型金融框架》为全球提供了核心指引,涵盖了从转型活动界定、信息披露到公正转型等关键要素。在此之下,国际资本市场协会、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等机构也发布了一系列原则与指南,共同推动建立一个可信、可比、可防止“漂绿”的全球转型金融标准体系。

在实践应用层面,创新金融工具与跨国合作正催生大量成功案例。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国际还是中国市场,煤电、钢铁、化工等高碳行业已广泛利用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或其他相关工具。这种债券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企业的融资成本与其设定的关键转型目标(如单位产值碳排放降低)直接绑定,并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估,确保了转型过程的真实性与公信力。

此外,国际合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速转型金融的落地。全球碳市场的互联互通为碳定价和金融创新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而像“一带一路”这样的倡议,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合作平台。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为此专门成立了“可持续基础设施助力‘一带一路’,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平台,并发布《转型金融助力传统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旨在将先进的转型金融理念与实践,赋能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升级,共同迈向一个包容且可持续的未来。

《中国经营报》:与国际对标,中国金融业在践行ESG理念,服务企业ESG转型方面又有何独特之处?

刘萌:与国际对标,中国金融业在践行ESG理念方面,展现出非常鲜明且符合国情的两大特点:

第一,是战略驱动与体系化建设的“中国效率”。在“双碳”目标等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下,中国的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体系建设展现出惊人的效率。监管部门积极构建了系统的政策框架和标准指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国家层面的转型金融标准已覆盖钢铁、化工等关键行业,同时有超过20个省市因地制宜出台了地方标准。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力引导与“自下而上”的落地探索相结合,形成了全球瞩目的强大合力。

第二,是聚焦“转型”的务实路径。与一些市场侧重于“纯绿色”投资不同,中国金融业直面经济结构的现实,将服务高碳行业的平稳、公正转型作为核心使命。我们称之为“搭建通往可持续未来的桥梁”。这意味着金融不仅要支持新兴的绿色产业,更要帮助现有的传统产业找到转型的路径。例如,我们在上海参与支持的金属交易平台,就与国际机构合作,对关键金属进行绿色评级和负责任的定价,这是一种将自然资源“绿色价值”显性化的前沿探索,旨在让市场机制真正服务于转型目标。

总的来说,从ESG理念的诞生到其在中国的蓬勃实践,金融始终是核心引擎。我们期待中国金融业能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不仅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也为全球的转型金融实践贡献“中国方案”。

(编辑:李晖 审核:何莎莎 校对: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