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郭婧婷 北京报道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重构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正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10月29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创新 合作 开放——全球经济重构中的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平行论坛上,来自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交易所、上市公司等代表齐聚,展开深入交流。
制度护航
构建适应科创企业需求的资本市场生态,离不开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
“坚持服务和管理并重,坚持发展和帮扶并举,着力完善‘政策法规’‘优企培育’‘公共服务’三个体系,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介绍,近年来,围绕“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这一核心目标,工信部持续健全政策法规体系,筑牢“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制度根基;构建梯度培育体系,激活企业专业化发展动能;完善跟踪服务体系,提供精准高效的发展支撑。
“服务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中国证监会公众公司监管司一级巡视员商庆军认为,为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功能,证监会将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一是发挥多层次市场综合优势,强化差异化定位与协同化功能;二是聚焦市场动态平衡,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三是优化上市公司监管安排,以严监管护航高质量发展;四是深化制度创新与国际合作,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在科技创新与金融变革背景下,一方面,坚持审判树规则,健全资本市场司法规制与行为指引,完善创新创业投融资司法规则,引导金融市场赋能科技创新;另一方面,以协同机制为支撑,通过组建专业团队、深入产业一线、强化政策研究,助力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谈及司法保障方面,北京金融法院院长张雯如是表示。
北京证券交易所董事长鲁颂宾表示,作为致力于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北交所,近年来已集聚一批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构建了一套契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制度体系,营造了共建共享的市场生态。
鲁颂宾介绍,北交所将进一步发挥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夯实新三板规范培育功能,丰富北交所债券市场产品体系,在融资端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在投资端培育长期资本与“耐心资本”,同时优化产品制度供给、完善市场服务机制,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打造数字化智慧型交易所,推动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建设再上新台阶。
从宏观经济循环转型的视角出发,中信建投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成认为,我国正从“土地—财政—金融”旧循环向“产业—科技—金融”新循环转变。围绕支持新循环,他提出三点建议:坚持问题导向,打通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卡点;坚持开放导向,加快金融国际化进程;三是坚持数字导向,推动数字化金融与经济融合统一。
融汇全球经验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借鉴国际经验、运用创新工具成为提升服务科技企业能力的重要方向。
新加坡交易所集团董事总经理陈庆从成本优势、配套政策、市场环境、资本市场新机遇、多元途径五个方面,介绍了新加坡的经验。
伦敦证券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艾德华重点介绍了其另类投资市场(AIM)在支持创新型与成长型企业融资和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
艾德华表示,目前各方正共同推动数字化交易领域发展,例如纳斯达克已落地加密货币交易业务,未来伦交所期望将数字资产相关业务从单纯的资产范畴进一步拓展,并依托数据泄露防护(DLP)等数字基础设施,推动结算领域的创新发展。
韩国交易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芮兑昊分享了韩交所在提升企业价值方面的成功实践。
“2024年年初,韩交所制定上市公司企业价值提升计划,构建系统性价值支援体系,当年共有102家上市公司披露企业价值提升计划,推动KOSPI指数持续稳步上升。”芮兑昊强调,特别是在今年5月韩国新政府出台强化股东权益、增加固定回报、杜绝不公平交易、发展新产业等活跃资本市场支持政策后,韩国股市更是迎来显著上升趋势。。
香港交易所环球上市服务部副总裁张晓夏通过数据分享了今年港股市场的强劲表现。
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迄今港股9大行业板块均呈现正增长,其中医疗和生物科技板块表现尤其优异。目前已有118家A+H公司完成赴港上市,另有77家已递交上市申请待审核。
“今年截止到9月30日的数据,我们的IPO集资额已经达到了23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30%的比例,IPO全球交易所排名第一。”张晓夏说,今年还推出了科企专线,为18A没有收购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18C特专科技企业提供更加早期的、可以与上市审核团队沟通的热线渠道。
(编辑:夏欣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