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倪兆中 张荣旺 北京报道
在新时代背景下,影视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变革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在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上,影视行业的发展趋势成为焦点话题。
在数字时代浪潮的冲击下,电视大屏与微短剧的发展呈现出新态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邓向冬介绍,一方面,电视大屏强势回归,用户活跃度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微短剧以迅猛之势重塑内容生态,不仅在国内市场风生水起,更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
然而,繁荣背后暗藏挑战:内容质量参差、文化合规风险、技术革新压力接踵而至。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表示,行业需精准研判形势,推动长剧与微短剧优势互补,方能在全球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电视大屏重获青睐微短剧发展迅猛
邓向冬通过一系列数据,展示了电视大屏价值的回归以及长剧和微短剧的发展态势。自国家广电总局治理套娃收费和看电视操作复杂工作以来,大屏用户的活跃度显著提升。全国有线缴费用户8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结束了此前连续7年下滑的局面。
在电视终端销量方面,从2024年10月开始,中国电视机市场出货量连续6个月增长,其中大尺寸高性能的迷你LED电视机零售量更是暴增300%。邓向冬说:“这不仅标志着电视大屏硬件的迭代升级,也意味着用户正在逐渐回归电视大屏的视听场景。”
微短剧的发展则引人注目。他介绍,2024年全国网络微短剧规划备案共2653部,累计超8万集,供给侧创作热情高涨。从微短剧发行许可数据来看,2024年取得发行许可的微短剧作品602部,14430集,同比分别上涨19.9%和26.7%。微短剧市场规模在2024年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
微短剧不仅在国内空前发展,出海成绩同样亮眼。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邱章红介绍,微短剧已成为中国出海的第一主力,在欧美、中东、印度等地区都有广泛传播。在2022—2024年期间,大量微短剧通过各类App输入欧美,在应用类收益方面达到4.9亿美元,未来还面临更多的机遇。
然而,在此过程中也有相应问题。今年年初,国内某爆款微短剧转换到印度后,遭到了当地的负面反馈,原因是剧本在文化和伦理方面冒犯了印度。邱章红说:“这一事件表明,当微短剧出海规模较小时,可能不会触犯目的地的文化风俗、法律等制约,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将面临一系列严格的合规审查。”
他强调,微短剧出海不能仅靠剧本跨语境、跨语言翻译和本土作家迁移,必须从源头进行改造,在创作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避免触碰文化禁忌。只有这样,才能让微短剧在海外市场减少因文化冲突带来的风险。
准确研判形势长短剧相互取长补短
在当前剧集市场中,长剧仍然是市场主体,但同时也遭受微短剧的猛烈冲击。首都视听产业协会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京盛分析了长剧与微短剧的发展态势及二者的关系。他指出,微短剧的崛起已成为行业内不可忽视的现象,几乎在每一次行业聚会中,其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势都会成为热议焦点。
事实上,二者并非单纯的时间长短差异,而是在产业形态和内容形态上有着显著不同。从产业形态来看,长剧面临着三大短板,分别是制作时间长、资金投入大、观看时间长,而微短剧则恰好具备了长剧所缺乏的优势。
尽管微短剧发展势头迅猛,但李京盛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内容肤浅流俗、审美格调简陋、题材边缘化趣味等,“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克服和校正,其未来发展前景堪忧”。
他强调,长剧与微短剧之间并非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而是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长剧要充分发挥自身在题材特征、审美表达和深度思考等方面的优势,规避自身的短板;微短剧则要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提升内容质量和艺术水准。
影视行业作为文艺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都在用作品反映国家乃至全球的形势,因此,精准把握当前形势对于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强调,从业者一定要准确研判行业形势。
他说,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体制机制,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不仅仅是主流媒体的事情,而是已经全面影响到整个影视产业链和生态链的方方面面,影视从业者要在这一背景下找准选题,推出各类型多题材的精品之作。
具体而言,要重点关注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科幻题材等。在创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成式人工智能这类新技术对行业创新创意的重大影响。“总局将加强对新技术应用的引导,特别是在资金方面给予政策性扶持和必要的资金支持,助力新技术在影视行业的孵化和应用。”
现场一位参会的某电视剧公司中层人员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他是在现场听了领导的发言,才知道国家有这样的引导政策,之前无论是同公司同事还是业内同行,都没讨论过相关扶持。
他说,对于他们这样中小规模的企业来讲,如果能够获得政策扶持将能极大地促进企业发展,获得扶持的前提则是研判行业形势,紧跟相关政策。“这其实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更加明确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指导意义十分明显。”
创新创作方式着重培养人才
爱奇艺副总裁、总编辑王兆楠表示,在逆全球化时代,贸易保护、技术封锁、文化孤立以及民族主义、民粹情绪泛滥,网络空间中算法偏见和信息茧房进一步割裂文化共识,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回归文艺创作的规律,尊重文艺作品中人的主体性。以爱奇艺自制网剧《我的阿勒泰》为例,没有采用宏大的叙事,而是讲述小而美的个体故事,融入家庭羁绊、女性成长、文化启蒙等主题,用情感的普适性规避了价值观的直接冲撞,正是其破圈的关键所在。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信息过载导致人们能记住的内容越来越少,观众的注意力日益分散,弃剧率、倍速观剧占比和观剧暂停次数不断上升。王兆楠指出,这就要求影视创作追求更有张力的叙事和更有锐度的表达,未来的影视故事,应该是能够让观众变得更好的作品,能够给予观众情感共鸣和精神滋养。
短剧、微短剧崛起,重塑了产业格局。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赵依芳表示,在科技驱动的时代,行业需要的是艺术修养和技术能力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人才,即数字化时代的影视工匠。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度融入影视全产业链条,从剧本智能评估到文生视频的多模态创作,从多语言翻译到全球分发,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赵依芳说,未来的影视人才必须具备技术应用能力,才能在行业中立足。
她表示,以往支撑行业发展的影视剧组工作人员,必须积极迎接科技驱动的挑战,掌握技术应用的基本能力,否则将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编辑:吴婧 审核:杜丽娟 校对:张国刚)
-
2025-05-07 谭志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