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开启“双万兆时代”:5G-A赋能千行百业 数智引擎驱动新型工业化
2025-05-16 04:05      作者:秦枭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秦枭 青岛报道

近年来,信息通信业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5G-A作为5G迈向6G的必由之路,在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山东作为经济大省与制造业强省,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勇立潮头,积极探索5G-A技术创新应用路径。

其中,青岛作为5G应用“扬帆”行动重点城市以及“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正在进一步加快山东5G-A网络建设步伐,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交融。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走进青岛,一窥5G-A技术在低空经济、乡村振兴、智慧文旅、智慧工厂等领域的应用成果。


政策与基建并进:夯实双万兆发展根基 

当前,以5G/5G-A、算力、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创新最活跃、渗透最广泛、带动最显著的领域之一,成为推动各行业各领域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全国各地正在加快5G-A网络建设步伐。

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将5G-A和5G轻量化(RedCap)建设纳入省级专项奖补政策,支持“5G+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据介绍,目前山东省已累计开通5G基站25.4万个,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达99%,5G-A基站(多载波聚合、通感一体)数量突破1.3万个。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赋能重点行业。今年新打造“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项目275个,累计突破2000个,涵盖制造、能源、纺织、化工等多个重点工业领域。

5月12日,在“5G扬帆 鲁领万兆”山东双万兆创新发展推进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总编辑王保平指出,山东省按“建、用、研”并举思路,扎实推进5G、光纤宽带等发展,其融合应用新业态成效显著。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陈万胜透露,青岛市已开通北方首个规模化5G-A通感一体无线网,场景覆盖工业、体育、古城保护等领域,还率先建成山东首批双万兆社区,实现万兆云游戏、8K高清传输等极致应用,为智慧城市筑牢“数字底座”。  

山东省通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孟强表示,今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山东省将组织全行业夯实“双千兆”网络基础,加速“双万兆”网络试点。实施5G-A“百万工程”建设,试点部署5G-A通感一体网络,探索低空算力融合应用创新,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低空经济试点,打造30个以上低空产业5G-A融合应用案例;开展万兆光网“鲁领万兆”行动,加快推进万兆光网试点工作,联合省工信厅开展“万兆+AI”园区试点建设,以算网协同赋能工业园区数智转型。除此之外,打造一批万兆园区、万兆工厂、万兆小区试点。


多元场景落地:5G-A激活产业新动能  

在低空经济领域,山东省在济南、青岛、滨州等无人机产业聚集区率先部署5G-A低空感知网络,推动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低空应用发展。青岛移动在崂山区打造华东最大规模5G-A基站设备部署的通感一体前沿技术示范区,累计执行作业超1.6万次,飞行时长3400多小时,为无人机物流等应用奠定基础;青岛联通则打造“智慧低空”一体化共享平台,在市南区等地部署12个无人机机巢,执行超1万架次飞行任务,支撑大型活动保障,带动无人机产业链协同发展。  

在智慧文旅方面,山东移动在五四广场等文旅场所推进5G-A网络部署,通过三载波聚合网络建设,打造“极速网络+专属权益+场景适配”服务体系;青岛联通在五四广场构建“虚实共生、全域协同”的智慧文旅生态体系,提升用户现场体验,助力“文化+旅游+科技”深度融合,为“好客山东”注入数智新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三大运营商也将全力打造标杆场景,凭借5G-A千兆速率、毫秒级时延、千亿级连接能力等创新技术,加速5G-A技术规模化商用,提升游客体验,激活商业消费,塑造城市品牌形象。

随着全球5G技术的快速发展,5G-A作为5G的增强版本,正以其超高速率、超低时延和广域连接能力,为海洋产业带来革命性变革。在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山东移动开展了5G-A海事应用试点,在近中远海部署网络和传感器,实现水体质量监测,探索智慧航道管理、海洋牧场等创新应用,其在董家口港区部署的5G-A通感一体网络,助力港口智能化升级,推动“智慧海洋”建设。  

在产业园区方面,青岛联通承建的中加特变频一体化智能工厂项目,采用5G+MEC算网融合技术,实现CT与OT、IT深度融合,成为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在海尔上合冰箱互联一工厂,青岛联通以5G专网助力生产线高效交互,采用5G+AI质检技术保障数据安全与低时延;青岛电信联合赛轮青岛工厂打造的“5G+工业互联网轮胎智能工厂示范线”,实现轮胎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成型机38秒可生产一条轮胎。  

(编辑:张靖超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