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陈靖斌 广州报道
随着半年报进入集中披露期,《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13家A股上市车企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
从盈利结构来看,乘用车与商用车板块走势分化明显。其中,约八成以乘用车业务为主的企业预计净利润亏损;相反,超过六成以商用车为主的企业则预计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或扭亏为盈,部分企业净利润甚至出现翻倍增长。
在持续的汽车价格战背景下,主流乘用车企业普遍承压。除赛力斯外,大多数企业利润承压甚至陷入亏损。赛力斯成为目前唯一一家明确预告净利润增长的乘用车企业。
对于传统车企新能源转型受挫的背后逻辑,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指出,问题核心在于严重的同质化倾向。一方面,不少传统车企仅将原有燃油车品牌延伸至新能源领域,未能打造具备独立认知的新品牌,难以在用户心智中形成差异化定位;另一方面,在电池、智能座舱等关键技术领域,创新多停留在表层,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在当前价格战中,若不能在细分市场建立不可替代的用户价值,就难以成为消费者首选。”詹军豪强调,企业若没有明确定位、清晰价值主张和核心技术护城河,最终只能陷入价格内卷的泥潭,导致资源内耗加剧,转型之路越发艰难。
赛力斯表现亮眼 行业分化加剧
随着2025年半年报披露窗口开启,汽车行业进入业绩预告密集发布期。其中,赛力斯交出一份靓丽答卷,成为上半年新能源车市的突出代表。
7月10日,赛力斯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亿元至32亿元,同比增长66.20%至96.98%。公司方面表示,业绩增长得益于坚持“软件定义汽车”的技术路径和“用户定义产品”的市场理念,加之新产品的持续推出,带动销量与盈利能力同步提升。
据产销快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赛力斯销量达到11.76万辆,同比增长11.53%。尽管一季度受基数影响,导致上半年整体销量同比下滑15.7%,但在新车型带动下,二季度已实现明显回暖。其中,高端品牌“问界”表现尤为突出,成为利润增长的核心引擎。
赛力斯方面介绍,截至目前,“问界”系列四大产品线——M5、M7、M8、M9已基本成型,用户累计超过70万户。1—6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7.21万辆,其中问界M9与M8表现尤为抢眼:全景智慧旗舰SUV问界M9在6月交付13718辆,稳居50万元级市场销量冠军;家庭智慧旗舰SUV问界M8则在6月交付超2.1万辆。
尽管赛力斯将战略成功归因于技术与产品逻辑,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其强势表现更大程度上得益于与华为的深度绑定。
詹军豪指出:“赛力斯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核心在于与华为的深度合作——无论是智能驾驶、鸿蒙座舱,还是品牌势能,华为均赋予了‘问界’超出一般新能源品牌的竞争力。”
海外需求旺盛 中国汽车出口劲增
在多数乘用车企业面临盈利压力的背景下,商用车板块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势。已有数据显示,大部分商用车企业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净利润正增长,甚至出现扭亏为盈的情况。其中,超过一半企业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50%,部分企业更是实现翻倍增长。
推动这一亮眼业绩的核心因素之一,是海外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共有五家商用车企业在公告中明确指出销量增长为主要驱动因素,尤其是安凯汽车、福田汽车、金龙汽车、中通客车等客车企业,均将出口业务的扩大视为关键所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商用车出口总量达50.1万辆,同比增长10.5%。其中,新能源商用车出口达到4.9万辆,同比增长2.3倍,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具体来看,客车品类在海外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出口同比增长接近30%。
以客车业务为核心的中通客车、安凯汽车和金龙汽车上半年净利润均增长超过50%。金龙汽车在公告中指出:“得益于海外市场的稳步增长,公司出口业务收入及占比提高,业绩贡献持续增强。”中通客车方面则表示:“公司出口业务持续发力,显著拉动销量与营收双增长。”
不仅商用车“出海”成绩斐然,中国乘用车品牌在海外同样展现出强劲势能。尽管国内市场盈利承压,中国车企的国际化布局已成为业绩增长的另一支撑。
根据JATO Dynamics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在欧洲市场销量同比增长91%,高性价比和技术优势使其日益受到当地消费者青睐。与此同时,东南亚市场也成为中国品牌的重要阵地。7月23日,比亚迪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国际车展(GIIAS)携腾势品牌亮相,并正式发布海鸥车型,进一步完善当地产品矩阵,强化品牌认知。
从欧洲到东南亚,中国车企正通过多元化产品和本地化战略,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形势。相关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到347万辆,同比增长18.6%。
整体来看,中国汽车出口呈现出“总量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的态势。从出口结构来看,乘用车依旧是绝对主力,涵盖轿车、SUV和MPV等多种车型。SUV因其越野能力和空间优势,深受海外市场青睐。上半年,乘用车出口达到294.58万辆,同比增长17.3%。
与此同时,商用车出口也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涵盖货车、客车等多种车型。随着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推进,对商用车的需求不断释放。2025年上半年,中国商用车出口达52.68万辆,同比增长26.4%。
新能源板块则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新亮点。得益于技术创新与完善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持续提升。相关数据显示,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出口达到137.02万辆,同比增长39.1%。
尽管“出海”成绩喜人,但中国车企在迈向全球化的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挑战。詹军豪指出,文化差异与法规适应是当前企业亟须跨越的两大门槛。不同市场的消费习惯和文化理念各异,产品需进行本地化调整;法规方面,也需适配不同国家在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技术标准。
他建议,中国车企要构建可持续的全球竞争力,必须在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加快品牌建设,提升国际认知度与美誉度;二是打造全球化的研发与供应链体系,提升资源整合能力;三是完善售后服务网络,提供高效、可靠的服务体验,增强用户黏性与品牌忠诚度。
(编辑:赵毅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
-
2025-08-08 陈燕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