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实习记者 孙汝祥 记者 夏欣 北京报道
新一轮并购重组浪潮中,地方国资并购基金的“风力”越来越大。
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并购“开单”,福建发布目标规模为50亿元的系列并购基金,天津发文支持设立并购母基金,江苏盐城设立出资额30亿元并购基金……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一年内,至少有十余个省市发布鼓励性政策文件,或拟设、已设国资并购基金。
受访专家表示,地方国资并购基金已从“资金供给者”升级为“产业整合者”,成为地方产业强链补链的“压舱石”。既盘活了存量国有资产,又实现了国资从“管资产”向“管资本”的转变。
为了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地方国资并购基金的积极功能,专家建议,要从六个方面对国资并购基金的机制和运营进行改进和完善,包括投资端、治理端、激励端、退出端、人才端和政策端,真正从“政策驱动”走向“市场驱动、产业驱动、价值驱动”。
多地踊跃
7月18日,康华生物(300841.SZ)公告,在股份转让及表决权委托完成后,上海万可欣生物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万可欣生物”)拥有表决权的比例为29.99%,公司控股股东将由王振滔变更为万可欣生物。
公告显示,万可欣生物合伙份额中,有限合伙人(LP)上海生物医药并购私募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占80.21%,LP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占19.79%,普通合伙人(GP)上海上实生物医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占有0.001%合伙份额。
其中,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是上海市国资并购基金矩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月25日,上海市国资委发布国资并购基金矩阵,总规模超500亿元。新组建的国资并购基金矩阵主要由上海市属国有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平台公司发起,涉及国资国企改革、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商业航天、文旅消费等领域。
3月26日,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注册成立,出资额49.60亿元。其中,上海国投先导生物医药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出资比例45.34%,上海医药(601607.SH)出资比例20.16%,东富龙(300171.SZ)出资比例4.03%,君实生物-U(688180.SH)出资比例2.02%。
除此之外,近一年来,江苏、四川、安徽、广东、河南、福建、浙江等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推动设立国资并购基金。
例如,7月25日,福建省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目标规模为50亿元的福建省新质生产力并购系列基金。
7月15日,天津金融管理局、天津证监局等7部门印发《天津市支持并购重组若干措施》,提出要支持培育集聚并购基金。支持海河产业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与各类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深度合作,设立并购母基金,加强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助力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支持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各类私募投资基金集聚,加速培育形成并购基金集群。
6月27日,江苏省盐城市黄海汇创金石并购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出资额30亿元。后期,该母基金将通过“子基金投资+项目直投”方式,锚定盐城“5+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图谱,重点筛选具有稳定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的成长期、成熟期优质项目开展并购,更好地服务全市产业发展。
4月24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新时期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国有企业与“链主”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合作设立天使基金和并购基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早期孵化和战略重组。
强链补链
“地方国资并购基金已从‘资金供给者’升级为‘产业整合者’。”天强管理顾问总经理祝波善对记者表示,地方国资设立并购基金在推动区域经济转型、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与战略意义。
祝波善进一步指出,处在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双周期叠加的当下,各地都面临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通过并购基金方式,可以放大国资覆盖的范围,尤其是一些创新性领域。此外,各地方都面临本地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可以通过并购基金,丰富招商手段、实现产业集聚的成效,从而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国有资本运营中心主任周赟也表示,地方国资并购基金通过聚焦核心领域投资,能帮助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强化产业链薄弱环节。此外,也可借助资本纽带吸引被投企业及上下游资源落地,推动相关企业在区域内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国资并购基金天然具备政府信用背书和长期资本优势,能够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卡脖子’环节精准锁定‘链主’企业或其核心资产,帮助地方在关键产业链上迅速补缺口、拉长板、锻新板。”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记者强调,国资并购基金是产业补链、强链的“压舱石”。
柏文喜还表示,通过并购控股上市公司或“独角兽”,国资并购基金可以迅速将地方政府的土地、政策、应用场景等资源导入被投企业,缩短新技术、新产品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周期,形成“科技+金融+产业”的闭环,加快新质生产力落地。
实际上,地方国资主管部门的目的也很明确。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贺青表示,国资并购基金矩阵将聚焦增强核心功能,围绕加快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一批高质量并购,推进相关产业整合与升级,打造重点领域龙头企业。
在生物医药相关领域,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就是要发挥并购基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功能,链接全球生物医药优质资源,助力上海的优质龙头“链主”企业在各自业务发展的关键领域做大做强,提升“链主”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
在优化产业链之外,柏文喜表示,国资并购基金采用“母基金+专项子基金+CVC基金”架构,还可撬动保险、银行AIC、产业龙头、社保基金等多元资本。
“资本市场低迷时,民营股东往往被迫‘割肉’离场;国资基金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场,可平抑股价波动,阻断‘抛售—质押爆仓—再抛售’的负循环,避免核心技术和产能外流,起到‘托市’与‘托企’双重作用。”柏文喜进一步指出,在传统城投、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背景下,并购基金把沉淀在城投平台、园区开发公司里的国有资本转换为可流动、可增值的股权资产,既盘活了存量国有资产,又实现了国资从“管资产”向“管资本”的转变。
在周赟看来,地方国资设立并购基金,还能发挥纾困作用,精准注入资金,化解企业流动性危机或债务压力。作为耐心资本,也可助力科技企业长期发展,陪伴其度过较长的研发周期,破解创新企业融资难题。
完善机制
自从2024年9月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以来,一场以并购基金为引擎的产业整合浪潮正全面展开。业内人士认为,要真正充分发挥地方国资并购基金的积极功能,仍需多管齐下,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
“国资并购基金在推进过程中,首先,要在机制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容错机制、完善退出渠道、优化评价体系等。”祝波善表示,其次,要大力加强能力建设,凝聚并发挥专业化团队能力,构建生态协同能力。
周赟认为,要充分发挥地方国资并购基金的积极功能,可从三方面改进完善:第一,强化专业能力。组建涵盖产业、金融、法律的复合型团队,与头部中介机构合作,提升项目研判和投后管理能力。第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市场化机制吸引长期资本参与,依托“母基金+直投”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形成多元资金池。第三,完善考核与容错机制。建立长期业绩导向的评价体系,对勤勉尽责下的合理投资风险予以免责,激发投资团队的积极性与创新力。
在柏文喜看来,改进、完善地方国资并购基金机制与运营,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投资端建立“产业地图+负面清单”双轨指引。由地方发改委、科委牵头,绘制细分产业链全景图,明确哪些环节“缺链、短链、断链”,每年动态更新并购标的白名单;同步列出负面清单,避免基金在纯财务投资、地产化套利、过剩产能扩张等领域空转。
治理端完善“专业GP+产业LP+政府SPV”的治理结构。让市场化GP在“募投管退”中真正拥有主导权;产业龙头LP拥有否决权但不行使日常管理权,避免行政化干预;政府出资代表(SPV)只保留合规、审计、政策目标考核权,设置“负面清单+一票否决”而非“正面审批”模式。
激励端建立长周期考核与尽职免责机制。柏文喜建议:“将基金考核周期从传统的3—5年拉长到7—10年,以匹配硬科技、医药等行业的技术迭代周期;制定《并购投资容错清单》,对因技术路线、市场周期等非主观因素导致的亏损,给予免责或减责。”
退出端提前布局“S基金+并购二级市场”。地方国资可与各地证监局、交易所合作,发起设立S基金,接盘未到期的并购基金份额。鼓励本地上市公司、产业集团设立“链主CVC”,形成并购项目的持续接力赛道,减少基金到期集中退出对二级市场的冲击。
人才端打造“产业+并购+科技”复合人才池。建立“政府撮合、企业出题、基金买单”的引进人才机制,允许基金按市场化薪酬招募并购投行、技术评估、专利运营专家。
政策端强化跨区域协同与资本流动通道。建立跨省(市)并购项目利益分享机制,对于总部在A地、生产在B地、并购基金注册在C地的项目,探索税收、产值、工业增加值“三地分成”;推动地方AMC、银行理财子、保险资管与并购基金建立“联合授信+并购银团”模式,降低杠杆成本。
“通过上述六个方面的改进,地方国资并购基金能真正从‘政策驱动’走向‘市场驱动、产业驱动、价值驱动’,在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长期、可持续的杠杆效应。”柏文喜如是强调。
(编辑:夏欣 审核:何莎莎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