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十四五”以来,我国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在扩大内需、带动消费、稳定预期等方面作用日益凸显。
9月29日下午,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宣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介绍,旅游业在经历疫情冲击后快速恢复,产品供给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市场乱象得到整治,国内居民出游人次和总花费保持较快增长。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32.85亿人次、总花费达到3.15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热潮下,仍有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禀赋和实际条件,以旅游名义盲目上项目,导致部分设施闲置浪费。对此,文化和旅游部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督促相关地区加强摸排整改,采取措施盘活低效闲置项目。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新风尚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十四五”期间文旅发展的主线和亮点之一。
孙业礼表示,近年来文旅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诗和远方”深度融合,催生出层出不穷的新业态和不断升级的消费场景。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年轻人的新潮流。孙业礼举例称,不少人为了观看演唱会或音乐节跨城出行,有统计显示,大型演出的跨城观演率超过60%。
与此同时,“文物游”“非遗游”“考古游”“博物馆游”等文化体验型旅游持续升温。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接近15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广东“英歌舞”、福建“簪花围”、安徽“鱼灯”等非遗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旅融合的溢出效应,也放大了行业的带动性,催生了“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广阔空间。其中,乡村旅游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表现突出,浙江余村、湖南十八洞村等成为经典案例。我国已有15个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孙业礼指出,文旅融合不仅稳住了消费基本盘,还带动制造业、农业、商贸、体育、交通等多个行业释放活力,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并促进了就业与增收。
文化新业态占比超40%
近年来,文化产业同样蓬勃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文旅部副部长卢映川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2024年,全国文化产业资产总量达34.4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利润总额1.77万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
其中,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迅猛。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新业态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9万亿元,占比超过40%,比2020年增长88%,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7%。
随着消费促进和惠民行动深入开展,文化消费潜力持续释放。2024年,全国共举办惠民活动21万场次,发放消费券等补贴23亿元,带动消费超1400亿元。演艺经济、夜间经济、票根经济等表现活跃,消费链条不断延展,满足了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文化“出海”也成果显著。2024年,我国文化贸易总额达1.4万亿元,其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品贸易额超3700亿元,占比逾1/4。动漫、游戏、潮玩、演艺等领域的一批优质文化产品加速走向海外,助力中华文化传播。
卢映川表示,下一步将通过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持续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有效盘活闲置低效项目
随着文旅市场规模扩大、消费活跃度提升,市场秩序问题也备受关注。
文旅部副部长王建华介绍,目前文旅市场总体平稳有序,但受制于产业链长、经营主体多、业态更新快等因素,仍存在薄弱环节,如“黄牛”倒票、强迫购物等问题,影响消费体验和行业形象。
近年来,文旅部持续实施演出市场全链条监管,严格实行大型演出“实名购票、实名入场”,督导票务平台加强技术防范“黄牛”刷票;在旅游市场方面,重点整治不合理低价游和强迫购物等突出问题,推动行政处罚、刑事处罚与失信惩戒衔接。
“十四五”以来,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共办理案件17.2万余件,执法效果逐步显现。
王建华指出,面对部分地方旅游项目闲置浪费的情况,文旅部将督促相关地区加强摸排整改,盘活闲置低效项目,并将持续优化旅游产品供给,聚焦游客需求变化,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郝成 审核:吴可仲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