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
9月28日,记者从中国专利信息中心获悉,该中心在发布的《2025年度第二批公开招聘社会在职人员公告》中明确表示:“部分岗位可适当放宽至40周岁(1985年1月1日以后出生)、45周岁(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或50周岁(1975年1月1日以后出生)。”
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学校针对具有高级职称的应聘者放宽年龄限制至50周岁。
长期以来,“35岁门槛”被认为是劳动力市场的“顽疾”。
“年龄歧视是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重要挑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仇心诚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许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倾向于年轻员工,甚至明确将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这种做法不仅剥夺了中老年群体的就业机会,也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可持续发展。”
近日,一场名为“中坚力量·职启新章”的“35+”专场招聘会在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万象汇举行。该招聘会聚焦35岁以上人群的职业发展与转型需求。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本次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普遍在每月7000元至12000元之间,个别销售岗位最高可达25000元。多数岗位属于蓝领工种,但也包含与前沿科技相关岗位,如“鸿蒙智行销售顾问”“新能源汽车维修”“水处理研发工程师”等。传统与现代服务业需求同样旺盛,包括保险规划师、网约车司机、分拣员等。
在技术型岗位方面,项目经理、研发工程师、售前工程师等职位仍是企业创新和运营的核心,对专业资质和技能要求较高。
据介绍,活动当天共有1500余人到场,收取简历408份,150余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另有700余人次通过线上直播参与。
仇心诚认为,中老年群体的就业问题需要从多方发力。他建议,一方面,中老年劳动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密切关注岗位市场动态,主动学习、更新专业技能,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如行业协会、社区团体等)应提供更系统的就业支持服务,包括职业规划指导与技能培训,以提升其竞争力。
他同时强调,应重视在职培训,充分发挥经验价值。“企业应注重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重视经验积累与成长,使员工在岗位上更高效完成任务,并持续积累人力资本。通过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员工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保持竞争力。”
在他看来,劳动力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市场,工资水平应当反映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企业和劳动者应尊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合理定价,确保公平与效率。一刀切地限制中老年群体入职,会造成社会层面的人力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通过制定灵活政策、营造公正环境,中老年人才能更好地融入劳动市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贡献。”
(编辑:郝成 审核:吴可仲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