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银发”需求难题 “赛博养老”时代到来?
2025-10-29 09:10      作者:刘旺     来源: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刘旺 北京报道

当曾经的“60后”陆续步入退休生活,银发经济的消费图景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基础生活需求,而是追求品质、体验与情感联结,推动消费市场从产品设计到渠道布局全面革新。

“老年人面临的困难很具体:打车、做饭、忘关燃气,甚至突如其来的孤独感。”北京夫优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李广海表示,该公司正在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陪伴服务产品。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这背后,智慧养老产业正迎来高速发展期。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约6.80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7.2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34%。

政府部门也在为服务老年人发力,据悉,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打造了“三级三边”养老服务体系。此外,在2025年朝阳区“敬老月”主题活动中,北京市首个“老龄友好智慧体验中心”正式启动并投入使用。

“‘十五五’期间是朝阳区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阶段,朝阳区将从中度老龄化跨越到重度老龄化,老龄人口规模将超过100万,所以对养老的需求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我们需要科技赋能,需要通过更多的产品来替代过去传统的人工服务,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体会到现代服务的内容。同时,也减轻传统养老护理人员的压力,从而提高我们护理的质量和品质。”朝阳区民政局副局长肖志锋表示。

不过,可以看到的是,服务人员仍然是养老服务的主体,技术进步的过程,也伴随着一定挑战,“赛博养老”距离我们仍有一段距离。

打造养老幸福圈

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万人,占总人口的15.6%。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22.8%。全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9.0岁。

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已达8.3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20万亿元。这背后是老年人对有品质、有乐趣、有尊严生活的多元需求。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朝阳区围绕老年人“急难愁盼”,深入推进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变“幸福圈”,构建起覆盖区、街乡、社区“三级”和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的“三级三边”养老服务体系。据了解,目前朝阳区共建成运营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9家,养老机构83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66家,老年餐桌(助餐点)271个,各类养老床位2.4万张,服务设施、养老床位、入住人数均居全市首位。

同时,建成全市首个养老大数据平台,赋能养老服务管理,整合区民政、卫健、社保及社区服务等多源数据,建立全区统一的老年人口数据库与养老服务供给图谱。

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掌握区域老年人口结构、服务供给变化趋势,为政府制定养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调度中心,通过微信小程序和96083热线电话为老年人或家属提供咨询和服务,实现“一刻钟”养老服务圈的快速响应。

肖志锋介绍,该平台既包含了现有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包括身体状况、生活需求,也有对养老服务的跟踪监管。同时,也为老年人提供了身边的养老服务设施和养老服务商信息,方便老年人在自己家周围找到相应的服务。

此外,为方便老人就餐,大力开展“一码通办”,老年人仅需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在线支付,自动完成身份识别、助餐时间、地点等信息,实现养老助餐点从点餐、支付、库存管理到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

聚焦“智慧养老”

记者注意到,日前北京市首个“老龄友好智慧体验中心”正式启动并投入使用。该中心同时作为朝阳区居家适老化改造公共样板间,集科普馆、体验馆、工作站于一体,将沉浸式集中展示体验、科技创新发布与产业对接、居家适老化改造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提供居家养老综合解决方案。这也为养老企业与老年人之间,打通了连接通道。

肖志锋提到,老年群体规模越来越大,需求也愈发多样化,他们对精神生活和生活便利性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很多老年人不知道有哪些相关产品存在,养老企业的一些产品和服务,又找不到合适的老年人去推广。所以智慧中心的建设,更多是在老人和企业之间架设一个桥梁。

多个数字平台为老年人打开了终身学习的新窗口。活动中,多家文化科技公司通过智能App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滋养和兴趣学习的交流平台。

在“敬老月”活动上记者了解到,北京夫优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该公司的“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研究开发与推广项目”,被列入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近日公布的《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名单》当中。

李广海介绍,该公司的核心技术是建立一个公共支撑底座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连接多个设备,如机器人、轮椅、智能传感设备等,实现居家智慧康养新模式。

实际上,现阶段智能养老设备市场增长十分迅速,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养老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560亿元,较上年增长20%,预计2025年将达1840.8亿元。

但相关产品的研发仍有一定挑战。李广海透露,其核心挑战在于让机器适应千差万别的家庭环境。“我们要求机器人在室内实现无障碍通行,这背后是激光雷达和室内避障技术的支撑。”目前,该产品已能将定位精度控制在2厘米内,导航轨迹精度达到5厘米,并能跨过一定高度的门槛。

更值得关注的是,相关产品正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关怀演进。通过多模态深度自然交互技术,它能识别老人的情绪和语气变化。“如果老人情绪低落,它会主动询问‘您怎么了’,并尝试播放音乐或往事回忆来疏导。若效果不佳,还会启动子女或第三方机构的关怀模板。”李广海说。

恩融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介绍了将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结合,用于阿尔兹海默症或轻度认知障碍的早期检测。“随着政策的支持、资本的关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产品涌现出来。”

不过,该负责人坦言,行业初期难免存在产品良莠不齐的“乱象”,如渠道混乱,产品质量等问题,但他认为市场正在规范。“随着老年人群体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政府、媒体等多方监督,不具备实际价值的产品将难以生存。最终,真正有用的技术会通过形成行业指南和标准脱颖而出。”

科技赋能需回归真实需求

实际上,政策支持是智慧养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25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启动为期三年的智能养老机器人应用试点计划。

试点期为2025—2027年,将围绕失能失智照护、情感陪护、健康促进、智慧环境、日常生活辅助等应用场景展开。

通知要求,居家养老服务机器人产品需完成不少于200户家庭应用验证,部署不少于200台套设备。在社区和机构场景,则需覆盖20个以上社区或养老机构,部署量同样不低于20台套。

记者注意到,当前智能养老产品呈现百家齐放的景象,在朝阳区“敬老月”活动现场,多家养老服务科技企业集中展示了为老年人安全提供预警、监测、报警等服务的科技产品。智能机器人厂家带来情感交互类机器人和护理机器人等多款最新研发成果,让老年人近距离感受科技带来的全新体验。天与养老的生命体征探测、睡眠监测、毫米波雷达等智能设备,无须穿戴便能够精准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监测、报警和数据分析等实用功能。北京讯众通信的老人AI报警器在将台乡试点落地,精准覆盖80岁以上老人的安全需求。

对于当前“百家争鸣”的智慧养老产品生态,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服务协会的任爱民表现出乐观的态度。“这恰恰是市场活力的体现。政府应通过市场规则让优质产品脱颖而出,而非盲目支持。”

任爱民指出,关键在于产品能否真正从使用场景出发,解决实际痛点。“之前的很多机器人研发没有AI大数据助力,停留在很基础的认知水平,现在在技术加持下飞跃式发展。不过,从目前来看,养老护理依赖AI智慧仍然有限,仍要从实际上去帮助老年人。”

(编辑:于海霞 审核:孙吉正 校对:翟军)